准提咒念诵网
准提咒念诵网
慧能大师 莲池大师 达摩祖师 虚云法师 弘一法师
主页/ 贤崇法师/ 文章正文

禅修最好的道场就是生活

导读:欢迎大家来香海禅修,同时,也希望大家珍惜这次禅修。我们对禅可能了解不多,有人把禅当做打坐,认为打坐就是禅。其实,禅的含义是极其丰富而宽泛的。  自从六祖慧能之后,禅对中国文化的影响遍及一切领域,从艺术到思维,从琴棋书画到武术搏击,从日常生活到精神、哲学领域,从出世到入世,无不受着禅的思想精髓启发、润泽,和滋养。  佛教中,禅宗是真正创立于中国本土的佛教宗派,唐朝时曾盛极一时。如今,也有越来...

禅修最好的道场就是生活

  欢迎大家来香海禅修,同时,也希望大家珍惜这次禅修。

  我们对禅可能了解不多,有人把禅当做打坐,认为打坐就是禅。其实,禅的含义是极其丰富而宽泛的。

  自从六祖慧能之后,禅对中国文化的影响遍及一切领域,从艺术到思维,从琴棋书画到武术搏击,从日常生活到精神、哲学领域,从出世到入世,无不受着禅的思想精髓启发、润泽,和滋养。

  佛教中,禅宗是真正创立于中国本土的佛教宗派,唐朝时曾盛极一时。如今,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在纷繁紧迫的工作生活之余,走近禅,亲近禅,企图揭开禅的神秘面纱。

  说了这么多,大家还是不知道禅是什么。禅是什么呢?关于禅的定义有好多种,其实,从严格意义讲,禅是不能言说的,无法用语言表达出来。

  在佛教中,关于禅有个说法:专精思维,独一静处。通俗地讲,就是一个人独处并且安静下来,让自己的思维集中一点。

  所以禅也叫静虑。

  禅经常和定联系在一起,俗称禅定。禅定是指“心一境性”,——让混乱的思绪平静下来,外禅内定,专注一境。

  简单地说,当你的心如明镜止水的状态,就是禅。但是要达到这个境界,非常不容易,宛如一杯清澈见底的水。

  心到了这种状态,就可以观照。

  观照什么呢?

  什么都可以观照。

  生活中的我,处于一个什么角色,什么位置,什么状态,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一切的一切,就像一个镜子一样,把自己照得纤毫毕现。

  实际上,禅修便是让你看自己看得更明白。看得明白,就不会做出错误的判断,不会迷失,不会盲从,时刻处在正确的轨道上。换句话说,如果你是一个永在旅途的司机,禅修就是你方向盘旁边的镜子。

  再例如,你平时6分钟跑2千米,通过锻炼, 可以6分钟跑3000米,但你要雄心勃勃6分钟跑5000米,基本上没有可能。所以当你要跑5000米的时候就想一下可能会发生什么状况,你可能中途脚瘸了,可能晕倒,可能血脉贲张,心脏爆炸……有各种灾难等着你。 前几年股票好,大家一窝蜂去炒股,有人把积蓄拿出来,把房子抵押出去,还借贷别人的钱,孤注一掷。最后,所有的钱都打水漂,一无所有,从此生活在暗无天日之中,有人干脆就自杀了。这是为什么?在炒股之前你就应该想到两种可能,一种成功,一种失败,为什么眼睛总盯着一个结果呢?这也是对自己的境遇缺乏清晰观照的原因。

  几年前,我还认识一个经商朋友,他提出一个宏伟口号:我要超越麦当劳!他雄心壮志,并且付诸实践,当然,喊喊口号可以,真的要超越就不是那么一回事了。现在,他不仅没有超越,还把自己的公司卖掉,赔了进去。为什么,大概也是缺少对自己清晰地观照,没有更好地了解自己,了解当下,没有明白自己所处的位置,角色。

  禅修一项重要的功能,就是提高我们的观照能力,但还不仅如此,它还能打开我们的智慧。一般人认为聪明就是智慧,这个人做事快速一点,嘴巴麻利一点,脑子灵光一点,那算不上智慧,那是世智辩聪。真正的智慧,是站在生死的角度去看待人的一期生命,我们在这之前,有无量的生死,在这之后,也有无量的生死,这一期生命不过是无量生死中的一个联结而已。站在这样一种高度去审视,就仿佛人站在山顶上往下看,你会看到什么,一切皆如蚂蚁。什么都不介于怀。你会为蚂蚁大一点事去计较吗?——不值得,也很可笑。

  这么去看的时候,一切皆坦然面对,自然悦纳。可以拿得起、放得下。什么事都以平常心待之,以出离心视之。你富有,不会觉得自己高人一等,你贫穷,也不会觉得自己卑微低贱,成功显达,你不会春风得意,失败困窘,也不会颓唐沉沦。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月圆月缺,花开花败,云卷云舒,风来风去。因为你明白,此生之所有,都是前世造下的因,结成今天这个果,今天种的因,又造成以后的果。生死轮回,因缘果报,这是自然之规律。当你明白了这道理,心就能安住当下,接纳当下。

  我们濮院,要打造一个5A级景区,把我们香海禅寺也包括进去了。那些人和我交流,他们认为我一定有很多想法,其实,我的想法只有一个:就是什么样的动机促使我去做。到目前为止,我做任何事,都不偏离这个根本原则。我心中时刻问自己:什么是寺院?什么是佛教?什么是道场?我建这个寺院为了什么?我建这个道场,仅仅只是雄伟好看让人赞叹呢,还是为了服务更多人?当你明白道场真正的功能和意义之后,做任何事都不会迷失自己。有的人,发心可以,起初做事的时候还能一心一意,但是到后来,就像一股泉水,走着走着在沙漠中消失了。有句诗说“人生若只如初见”,——如果我们做每件事时刻能保持本心,不改初心,那么你获得的成功,将是颠扑不破、源远流长的。

  人生在世,你每处于任何角色,有没有问自己:我是谁,应该怎么做?——你是公司的高管,应该怎么做;你是公司的老板,应该怎样规划企业未来;你是父母,应该怎样面对孩子;你是子女,又怎样对待父母?每个人的角色随时都在转换,你是否转换得很充分,很及时,很受用,你是否能真正演绎好自己的角色。你能把每个角色都做好,那就是“安其位,素其行”,这是人之根本。《论语》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你把自己的本分做好,上无愧青天,下无愧众生(一切人),——就进入了道。因为“本立而道生”。你进入了道,做什么都畅行无碍。

  在佛教里,有个烦恼叫无明。无明来了,我们就在黑暗中。在黑暗中,便不知道自己的所在,所以会碰到许多危险,容易迷失掉自己。反过来讲,你如果知道自己的位置,眼前时刻都是历历分明的状态,便知道如何应对。故而禅修一个最大功能,就是让我们活的明白。

  要想活的明白,就要提高觉照能力,想提高觉照能力,首先要让自己的内心沉淀下来,这即是“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如果你的心时刻处于混乱,是浑浊不清的状态,就不可能生发智慧。我们打坐的时候,不能玩手机,不能交头接耳,不能东张西望,不能胡思乱想……这一系列不能,就是戒。只有守住这个戒,才能入定,有了定,即生智慧,有了智慧,就可以处理现实中遇到的一切问题。

  佛教告诉我们什么呢,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它就是世界的本质。

  例如,我们现在看到的这所房子,是由木头、钢筋、水泥、人工,等各种因素组合而成,木头不叫房子,钢筋不叫房子,水泥不叫房子,人工也不叫房子,这一切有机地组合在一起,才成为房子。此即是它的因缘,一个房子要诞生,必须因缘具足才行。

  但是房子一旦诞生,也就从它建成这一天起,开始走向衰坏,再过十年、二十年、五十年,总有一天,它会“四大分离”,分崩离析,再也不能住人,彻底消亡。从它建成那天起,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变化。

  我们的身体也一样,从出生的婴儿,到少年,青年,壮年,老年,最后到死。所以,婴儿从出生那一天起,就开始奔向死亡,这是他自然的规律,谁也阻止不了,出生,即决定了其死亡。

  我们的家庭也一样,因缘到了大家聚集一起,因缘尽了,各自分散。一个单位,一个集体,无不如此。

\

  再看自然界,日月星辰是永恒的吗?也不是,它们和我们人一样,也有生老病死、成住坏空的过程,不过它们相对我们要时间久一些。

  再看河里的水,看起来没有什么变化,一直流,一直流,其实,此刻的水不是上一刻的水,它也不是下一刻的水。希腊的哲学家说,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就是这个意思。

  再看眼前的灯光,它和水是一样道理,看起来没有什么变化,但此刻的光不是上一刻的光,它在不断变化、更新,每一刻的光都有生老病死的过程。

  《金刚经》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因为一切有相的东西都是生灭法。

  这就佛教最著名的理论,缘起性空的思想。

  人之所以有那么多烦恼,乃因为我们错误的解读方式。我们思维方式错了,把无常的东西看做永恒,你把生灭的东西看做长久,你把变化的东西看做固定,从而做出错误的判断和选择。

  名望,地位,金钱,权力,身体,情感,物质……在这个世界上,一切的一切,都是抓不住的,都是过眼云烟,因为每一样东西都没有固定不变的自性。

  但是人累劫形成的习气熏染所致,每得到一样东西,无不希望这个东西永远为他所有,以为口袋里装着钱,就是自己的,以为这个人和我结婚,就是我拥有,以为子女是我创造的,天然地就要受我的控制和主宰,以为自己通过努力可以得到某些东西,他就以这种虚荣和占有之心,造成了一期生命的困扰,从而成为世间轮回之因。

  佛教说,六道轮回淫为首,三界违反爱为基,淫,就是身体的执着,爱,即是情感的执着。正因为把这两个最基本的东西放不下,所以形成了永劫不复的苦难。

  我们出家人修什么?就是修这个。

  古代有个禅师,叫金碧峰,修行的功力很高,有很深的禅定。有一天,阎罗王说他阳寿已尽,派黑白无常把他抓回来。两个小鬼转一圈,找不到这个人的魂魄,觉得奇怪,就把土地公叫出来,问禅师哪里去了。土地公说禅师入定了,所以找不到他。黑白无常说,你有什么办法让他出来,我们抓到他?土地公想想说,我有一法,这个禅师平时什么都不在乎,唯一喜欢一个钵,此钵是过去在皇宫中讲课,皇帝赐给他的,翡翠做成,晶莹剔透,美不胜收,所以每次到哪里打坐都带在身边。现在只要敲敲他的钵,肯定出来。黑白无常如法而行,果然,一敲钵禅师就出来了,问谁动我的钵。黑白无常趁机用铁链锁住他,要押往阎王殿。禅师说请等一下,便把钵拿起,用力掷在石头上,摔个粉碎,然后对黑白无常说:容缓一刻,我有事去处理一下。进去后直接入定,入的是灭尽定。小鬼再来找他,到处找不到,去找钵,想起钵也没有了。此时,才听到禅师在虚空中吟了四句诗:小鬼拿我金碧峰,除非铁链锁虚空。铁链锁得虚空住,方能拿我金碧峰。

  所以,两个小鬼对他也没辙了。

  由此可见,如果你对这个世间还有一丝挂碍,就无法做到真正解脱。

  放不下欲望,就容易为外物所缚;放不下名利心、是非心、得失心、执着心,就会拖累自己前行的脚步。

  我经常遇到有人问:师父,我很焦虑,很担心,天天睡不着觉,怎么办?我说你担心什么?你有多少房子,有多少存折,有多少财物,把这些统统捐到庙里,我保证你能睡得着觉。这不是玩笑话,真是这样。你对那些东西放不下,就是太在意它们,所以睡不着。我盖这么大房子,做这么多事,从来没有睡不着觉,为什么,因为我从来没有想过这些东西是我的,我不过是临时住在这里,今天在这里,明天可能就走了,一切随顺因缘。我临时在这里,临时负责这个事,甚至我整个人生,都是临时的,它本来是历史长河中一朵浪花,是刹那间的一个闪现,我何必念念不忘,执着不放呢?

  佛法讲,一个人要做到究竟圆满的解脱,必须把世间的一切挂碍全部放下。修行,就是要破除这些,换句话说,你只有成“一丝不挂”的状态,以完全的“赤子”之身去“裸奔”,才能真正获得如风的自由。否则,便会为沉重的“肉身”所累。

  因此,我们要破除各种各样“相”上的东西。大家经常放不下什么?权力,名望,金钱,情感……财色名食睡,样样都要。

  《四十二章经》说,修行达到的最高境界是无念、无住、无修、无证。这是个非常高的境界,不是凡夫可以理解,以我出家多年的心得,也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有一天,一个客人到我们大殿祈福的时候问,师父,你站在我们中间,此时此刻想什么?我想说,我此时此刻什么也没想,但什么都想了。这么说他肯定更加不明白,以为我在玩文字,其实我想的就是无念无修无住无证。你想,人间的一切都是空花雪月,转瞬即逝,所以我们要无为,但我们又不能什么都不做,所以要有为,此有为又不同于一般的有为,而是在无为的基础上有为,——通俗地说,就是以出世之心入世。

  正因如此,我的心没有恐惧,没有担忧。不忧不惧,心无挂碍。

  当你生起一种豁然和超脱之心,做什么都得心应手,从容自在,不会手足无措,无所适从,你不会因为别人的不同眼光而做出不同的反应:当别人赞叹你,当别人跪在你面前顶礼膜拜,当别人用掌声和鲜活包围你的时候,你是一种什么心态?当别人不理解你,骂你,毁谤你,打你,陷害你,唾弃你的时候,你又是一种什么心态?面对这些,你都能做到心境平和,永保如一吗?

  禅修,是时刻来观照我们的内心,有什么东西放不下,就去参什么。

  我经常想,如果我是汶川大地震的一员,我的父母家人都不在了,就我孤零零一个人活着,怎么办?我每次开车上高速的时候,就在想,如果我突然遭遇车祸了,把手脚都锯掉,从今以后像易拉罐一样活着,该怎么面对?我还想,如果我的父母都生病走掉了,我能不能接受?如果我的眼睛忽然间瞎了,我还有勇气像现在一样生活吗?再比如,如果我不在香海禅寺,不当这个住持了,以前每人见到我都很恭敬、很赞同,现在都爱理不理,甚至有人说我是垃圾,向我吐口水,我能接受吗?或者我像莲池大师一样,被人关到监狱几十年,有冤喊不出来怎么办?如果我明天检查得了癌症,下个月就要死掉,又怎么办?……

  把这些全部都想一遍,把这些全部都能面对的时候,人生还有什么可怕的?如果不能面对,那是什么使我不能面对?

  法国有个总统,他得了癌症之后,就带着自己的太太去周游世界。玩了几个月后把自己关到城堡里,然后坦然面对死亡。我觉得这个人很有勇气,敢于直面生死,敢于挑战。当一个人连生死都敢挑战的时候,再没有什么可以打击到他,他就能活得从容自在,优雅洒脱。

  佛法的智慧是要求我们站在这样一种高度上来检阅世间,检阅你的心。当你把这些东西都放下,你的眼光、胸襟和力量就超出常人。当你超出常人,做什么都很容易,要权得权,要利得利,因为,即使你要权但不执着于权,即使要利也不执着于利;反之,我们就被死死套住,牢牢绑缚,我们就在那狭小的境域里徘徊,挣扎,走不出来。

  一个人只有把自己内心归于零点, 才会承载起无量多的东西,正如你的心是一个“0”,它是无限小,但在前面自由添加任意数字,它可以无限大。

  众生学习最好的榜样,就是菩萨。菩萨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上求佛道,追求究竟圆满的解脱;下化众生,简单地说——就是帮助别人,度别人,为人民服务。一个是为自己,一个为别人,二者是二而一、一而二的关系,你帮助别人越多,自己会获益越大,这亦是布施的力量。你帮助别人解脱了自己就成佛了,在成就别人的过程中,成全了你自己。

  一滴水怎样才不至干涸呢?只有放进大海去,这是最基本的道理。所以无论做任何事,都要融入大众,融入这个世界,融入天地大道。

  有的作家写书,绞尽脑汁写些奇形怪状的事情,极尽夸张和想象,这并不一定上乘,真正好的作品,一定是深入人性,了解人的潜在需求,符合社会未来发展方向,与众生同呼吸共命运,能产生共鸣的东西,这样的作品才能长久。所以与其坐在那里搜肠刮肚,还不如去深入群众。

  做企业也一样,你能够利益到每一个和你结缘的人,你的员工在这里可以养家糊口,可以丰衣足食,你的客户可以得到极大的满足,付出、交易,物有所值,消费你产品的人可以提高他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你的国家,可以因为你纳税而繁荣富强……这些,都是你自身的价值所在。你利益的人越多、布施的越多、成就别人的越多,自身的价值就越能体现出来。

  “敬天爱人,厚德载物”。对天地充满敬畏,对万物充满爱。儒家讲“修齐治平”,又说“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就是教人要真正遵循天地大道,去完成自己成全别人,不论一个家庭,一个集体,一个企业,一个国家,都不能违背这样的思想去行事。

  去年,我在上海参加几个理事长的聚会,大家在一起讨论“爱心联盟”以后怎么走。“爱心联盟”是个慈善机构,他们每人出5万、10万凑在一起,请几个老师,给大家做培训。前段时间成了一个导师班,每人收十万块钱, 去马尔代夫等各个地方考察,我也去给他们讲课。结果一圈下来钱都花完了,底下员工就抱怨,我们这么累,才拿这点钱。但如果把经费再增加,就和外面的培训没有区别了,这又违背了他们的初衷。后来我讲,你们都是一些大企业,每年把纯利润的百分之五或多一点拿出来,你反正要做慈善,就把钱全部放到“爱心联盟”来,老师,就是纯粹的老师,你们,就纯粹去赚钱,培训,就是一个纯粹的培训,各人都安住自己的角色,这样做会更好。

  后来他们就是按这个方案办的。

  我也经常被别人邀请,去参加一些诸如公司“头脑风暴”之类的聚会,让我出谋划策。不是因为我有多高智慧,而是因为我是一个出家人。我是出家人,从来不会考虑自己的利益。在我们眼里,只有生死是大事,其他的都不重要。

  这种情况,因为我们往往站在自己的角度考虑问题,所以得出的结果就背道而驰;倘若我们换个思维,常常站在别人的立场去思考,自己本来的目标也许就实现了。要想取之,必先予之,不是吗?

  最后,我想告诉大家:禅的丰富内涵,需要我们一生去参透,去体悟!

  生活,就是禅修最好的道场。不是离世索居,在荒无人烟的地方才叫修行,行住坐卧、吃喝拉撒、接人待物、言行举止,都是禅修场。禅,就在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