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提咒念诵网
准提咒念诵网
南怀瑾 黄念祖 李炳南 刘素云 钟茂森
主页/ 李向平/ 文章正文

佛教人间 心心相印

导读:佛教人间 心心相印李向平  提要:和谐世界,从心开始。这是一种具有时代要求、中国特色、亚洲特征、国际影响的“全球文化意识”。它作为一种文化对话与合作的路径,能够为中国社会的和平发展奠定文化精神资源,塑造一个和谐共享的负责任的国际形象。同时,它还可与其他宗教文化体系展开对话与合作,以深入批判“中国威胁论”,倡导国际文化新秩序。主题词:全球文化意识对话与合作国际形象  Buddhism in Mund...

  佛教人间 心心相印

  李向平

  提要:和谐世界,从心开始。这是一种具有时代要求、中国特色、亚洲特征、国际影响的“全球文化意识”。它作为一种文化对话与合作的路径,能够为中国社会的和平发展奠定文化精神资源,塑造一个和谐共享的负责任的国际形象。同时,它还可与其他宗教文化体系展开对话与合作,以深入批判“中国威胁论”,倡导国际文化新秩序。主题词:全球文化意识对话与合作国际形象

  Buddhism in Mundane World and Mutual Understanding

  Li Xiangping

  Abstract: That “A harmonious world begins in the mind”is a kind of international consciousness, a Chinese characteristic and an Asian feature and If will exert an international influence. As a way of culture communication and cooperation, it could provide culture and spiritual resources for the peaceful development of Chinese society, building up an international image responsibilities to share harmony in the world.At the same time, it also could commence dialogues and collaboration with other religion culture systems, in order to deeply criticize the theory of China threat, and propose the foundation of international new order.

  两千多年之前,佛陀拈花微笑,弟子迦叶心心相印,建立了以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为特征的佛教信仰;两千多年之后,单边全球化扭曲了人人之间曾经共享之知识纽带,形成精神断裂。当下的芸芸众生,亟需一种人我之间无差别的沟通与契合,如同全球化亟需一种“全球文化意识”(Global Cultural Awareness),以构成国际文化新秩序。

  一、佛教论坛 对话合作

  20世纪40年代以来,文化的跨国界行动,即已成为国际社会关系处理的一个重要方法。它制约着全球各民族、国家的政治、经济利益诸关系的表达,成为国际政治为了达到其外交目的而运用的一种特殊政策和有效工具,以至于文化间的对话和交流能够影响全球秩序。它作为思想的输出,文化价值观念的交换,最能反映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特质和国际形象。

  作为新中国建国以来首次举办的第一个制度性国际宗教多边论坛,它的世界意义,是以宗教文化交流构成各国之间的和平、友谊与合作,发挥中国佛教对外合作、对话的“黄金纽带”作用,凝聚台、港、澳佛教力量,塑造当代中国和平发展的国际形象。这是中华文明进步到一定阶段的政治要求,同时也是中国社会迈向国际文化对话与合作的一大标志,以致力于展示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国家的文化特质和价值依托。

  当代中国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文明进步,正是文化对话与合作能够大展宏图的重要时机。日益强大的中国,已能把文化看作是“采取行动和自组运作的基本动力”。

  而佛教论坛所展现的对话与合作的力量,充分呈现了当代中国的文化软权力,佛教能够成为当代中国社会施行文化对话与文化合作的重要手段。

  如果说,和平共处五项外交原则最初就出自于佛教 ,那在当今世界三大宗教体系之中,以佛教为主体的文化对话与文化合作,能够以佛教直指人心的理事圆融之法,倡导心灵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化文明之冲突为文明的和解。此乃全球化过程中的人心赢得工程,同时也是全人类无法抵御、普遍认同的国际对话与合作的方法。所以,首届佛教论坛的主题“和谐世界,从心开始”,正是这样一种具有时代要求、中国特色、亚洲特征、国际影响的“全球文化意识”。它的运作和展示,就是为实现和表达这一“全球文化意识”的对话与合作。

  二、心心相印 普世伦理

\

  当代国际关系中,文化交流历史上曾有文化输出、文化殖民、文化制裁、文化帝国主义,甚至有“和平演变”之伎俩,各种形式,功能不一。然而从“心”开始的佛教文化对话,基于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的精神原则,主张心无强弱、超越三界而平等惟心。它将致力于世界各国公民的心灵沟通,并保证自己的国家与国际间保持有效的文化联系。

  与强调政治、军事、经济等“硬实力”的现实主义对话方法比较,佛教文化是一种“软实力”,其施行的对话与合作即是一种“软合作”方法,直指人心,争取国际文化认同,并以心灵之契合,为天下国家构建一种“软和平”国际环境,进而亦为当代中国的和平发展印证一种难能可贵的中华文化气质。20世纪以来,中国佛教契理契机,呈现对人、社会、世界的最大关怀,采取了一种生命和社会取向,把一个具体的、活生生的人,作为一个不可消解的存在进行佛学反思,在当下世界里体现佛教信仰应有的神圣性。它强调人心的净化和觉悟,能够把世界所有的公民,集中在一个正义、和平、平等的文化秩序,或以“心”为象征关系核心的“世界文化共同体”,共享天下人的精神和利益。

  从“心”开始的佛教文化对话,实际上也是对中国国际形象的一种再塑造。它可以将中国当代的政治、经济影响,通过佛教精神心心相印的方法而令人信服、感同身受般地表达出来,可以当代中国人的价值思维模式,如春雨润物般浸润到各国公民的思维方式、价值判断之中,被他们所接受、理解、认同。它能够昭示天下:中国作为一个在东亚地区负责任的大国,能够继承协和万邦、文化天下的文化传统,从“心”开始,自觉地融入世界文化共同体,相互依存,共生共享。

  倡导世界伦理的汉斯·昆先生曾认为,要么我们在21世纪中——根据欧洲的榜样——有一种截然不同的、和平的“普世宗教”,要么我们根本没有一种“普世宗教",连有人“居住的地球”也不复存在了 。这种号称为“普世宗教”的欧洲中心主义,实际上不可能为一个为世界和谐发展承付其应有的宗教责任。这仅仅是一个欧洲榜样,本我之心,如何能够“普世”,做到国家、民族、宗教之间的“心心相印”?!

  在世界伦理构想之中,各国宗教领袖曾经就宗教与人性的关系,将人性视为宗教的基本标准,进而提出“没有宗教和平,则没有世界和平。”

  然依据佛教以心为本的价值讲求,能把这句话改为:没有心灵的和平,就没有宗教的和平;没有宗教的和平,就没有世界的和平。在心心相印的佛教象征结构中,其价值关怀作为道德创造、生命意义以及终极自我转化之根源的佛心,构成了佛教信仰的显着特征。这种精神信仰,基于人们对生命的崇敬、对工作的信守以及对终极自我转化的奉献,以至于可以在情感的强烈和目标的严肃上,堪与世界上任何伟大宗教相予比肩,成为当代世界宗教伦理构想中必不可少的构成。所以,我们的主张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此心此理,方可普世伦理。

  三、以心比心 公共理性

  以心为象征核心的佛教价值取向,可以描绘为“对世界的调整与适应”。它注重的是人人关系、圣俗关系、人际关系之协调,是个人和群体的关系基本和谐方法。

  其价值预设是:我们越是能够拓展自己去包容他人,我们就越是能够深化我们的自我觉解;而我们的精神觉悟和精进坚守,又为我们在人我关系之间进行富有成效的人际互动提供了基础,从而将佛教与现代公民社会之协调关系,构建成“以心比心、表达佛心”、富有东方文化特征的公共理性。从心开始、以心比心的佛教精神,是一种世界观,一种社会伦理,一种学术传统,一种生活方式、甚至是一种政治意识形态。既非一种制度化(Institutionalized)宗教,亦非一种以崇拜为中心的(Worship?centered)宗教。在人心转化和佛心养育的过程中,人类的精神能动性,即转成为净化人心、本真佛心之间的和谐互动,是人间之道德律令对佛心圣境之感召与回应,促使人人同心,成为天下文化、宗教生态的共同守护者。

  在世界上所有大型宗教之中,它们都要求一种伦理的基本准则,以及指导行为的原则。这些原则常常用一种无条件的、绝对的东西来做解释,所以也绝对适于亿万人民。如不杀人、不欺骗、不偷盗、不淫乱、尊老爱幼等,即是在经济和政治上也有着无数次的应有。这些金科玉律,举世奉行,当然要辅之以全人类的基本人性原则,要有从心开始的绝对尊严,以及对个人、社会、人类及其良心、精神的绝对呵护。

  众所周知,佛教的天下和谐,始于从心开始的“六和敬”行动规约。它主张身和同住(行为礼敬)、口和无诤(语言和谐)、意和同悦(善心交流)、戒和同遵(法制平等)、见和同解(思想统一)、利和同均(经济均衡)。它不仅是佛教僧团的和合,亦应当被视为当代世界、社会、宗教之间对话与合作的行动原型。它根据“缘”的哲学,视宇宙为一个普遍联系而交互作用的过程,将世界、社会、人的行为和伦理洞见整合。而作为这种普遍联系、心心相印的佛教普世精神,天地宇宙、社会人间、道德良心,始终就能展示出应有的统一性和能动性,最后呈现“人心天下契合无间”的最高理念。

  此当为“同其心而和合为尚”的“价值关联模式”,能够为不同的国家、民族和宗教信徒,提供一个处理国家、社会、个人和群体之间的基本理路。佛教的社会信念在于,通过作为一种共同行为模式的个人修持,可以改善人类的精神景况,通过人的心灵完善而改进人类存在的整个外在情形。所以,构建一个彼此负责的“世界文化共同体”,乃是当今世界一个大国的基本责任。它不在于政治、经济和军事的强大,而应当致力于对他国人民、其他文化、其他宗教的认同和尊重,是国际责任的承当和利益的共享,提供和谐世界急需的公共物品。

  四、从心开始 融入天下

  宇宙万有,一心为本。一心之本相即是真如,一心之变相即是生灭。它说明,心为世界之交往中介,“心外无法,此心即法”;它期待,宇宙之中,唯人也得其佛心为最灵。

  人性自赋、佛性人成的佛教理念,连同对于人性在日常生活中真实贯彻的关注,使本心、佛心呈现出一种特有的面貌,它能够跨越了神圣与世俗、国家与民族以及不同宗教间的种种藩篱。唯有真心以对,世界的你我关系就将本心自现。

  它的行动逻辑是:心地能够真正的和平,必有和平处事的外在表现;社会的不和不平,或极度的暴力冲突,却不妨碍个人心地和平的实现。因为人的灵性及其精神活动,前后延续之中有着极大的不易被破坏的统一性和能动性,并表现为个体生命活动的独特性。

  如果,心不起贪、瞋之念即戒杀,心不起贪念即戒盗,心不起贪、痴之念即戒淫。那么,人乘、五戒、十善、革心之法,实为救世治本之法。它以摄心为戒,救正人心而匡护世道,足以福国利民,世界不求和平而自和平矣。

  在这里,佛教所理解的个人及其人心,绝非一个孤立的个体,而是一个处于宇宙世界、国家社会之普遍联系的中心。心性净化、个体精神自信自立的强调,无形中就等同于加强了心性个体在形形色色关系网络中定位自身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因此,人间佛教以其为宗旨,从心开始,以三界惟心的结构展开在人间世界,强调了心的改造,并把这种改造的方法,深入普及为对整个宇宙、世界的构造。

  在世界伦理构想之中,人们已达成共识,以构建一个人人都拥有同等权力、有效地共同生活的社会。为此,这个世界必然需要的,是一种福利的秩序、多元的秩序、伙伴式的秩序、提倡和平的秩序、爱好大自然的秩序、一种普世宗教的秩序

  。然而,依据佛教的心性哲学,我们还需要补充一条——那就是心心相印的世界秩序。因为,缺乏了人我之间、心心相印这一人类行动的基本准则,将没有一种世界伦理、价值秩序能够存立!

  当今世界,不仅中国人需要从心开始,整个世界亦需要从心开始。从心开始,才能通过全球文化的碰撞而建立一种“创造性和平”,使形形色色生活方式在相互容纳与彼此补充中结成的生命共同体,超越那种以某种知识和意识形态为中心的绝对一元论。从心开始,才可看出当今之中华,不愧是一个以天下为己任的国家。

  佛教之心,宇宙人类共在共性之根基。

  四海之内皆兄弟,普世同心。此乃中国佛教在世界佛教步入第三个千年之后,能够为全人类提供的宗教良知、普世伦理,并为中国佛教履行其和谐世界、对话合作的崇高使命而义不容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