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提咒念诵网
准提咒念诵网
净土十疑论白话浅译 释净土群疑论 阿弥陀经宗要 净土女居士往生 净土探究
主页/ 佛学问答类编/ 文章正文

佛教的生命观:详解四生九有,六道众生!

导读:佛教的生命观:详解四生九有,六道众生! 光孝禅寺·周末讲堂 今天上午,大照法师为大众阐述“佛教的生命观”,从烦恼的本质、般若的修学,以及不同生命观之间的对比,开示佛教中“身非我、心非我”的无我观...
佛教的生命观:详解四生九有,六道众生!

光孝禅寺·周末讲堂

今天上午,大照法师为大众阐述“佛教的生命观”,从烦恼的本质、般若的修学,以及不同生命观之间的对比,开示佛教中“身非我、心非我”的无我观,劝诫大众应持戒净心、修禅生定、时时观照万法的无常,找到妄念根源,截断生死之流。大众闻说,欢喜信受。

烦恼的本质

各位居士,上午吉祥~非常高兴,今天与大家一起来探讨“生命”这个话题。我们每个人都关注生命,所有的行为围绕着生命展开,一个人的生命观,影响着人的生命质量、生命的价值。有些人认为生命只有一回,来到这个世上就要精彩地活、为自己而活,所以他要去旅游,要去探险,不想受到父母家庭的牵绊;有些人觉得一定要在社会上闯出一片天地,要有出息;还有些人没有太大想法,没有什么追求,好像现在有很多“佛系青年”,混混日子就过去了。

总之,有各种各样的人,过各种各样的生活。那我们成为了佛弟子,或者说跟佛法有缘,来到这里听课的,总是希望自己不要过得那么混沌,生活不要那么多无奈。那么佛教如何看待生命呢?

佛教按出生形式与居住空间,把生命概况为四生九有,六道众生都因为他们自身不同的业力,而显现出不同的生命形态。什么是“众生”?集众多烦恼而生,轮回中的众生都是无明的,业力都是不清净的,都执着五蕴身心为“我”。所有的众生都有“避苦趋乐”的本能,你想避开苦,却一直遭受苦;想得到乐,却得不到什么乐——这就是你的烦恼。那么,苦的源头是什么?烦恼的本质是什么

?

我们看看自己日常生活中,大家都在为什么而烦恼。最简单的,没钱,大家都在拼命赚钱。其实钱是烦恼吗?钱不是烦恼,你去赚钱的行为也不是烦恼,你对钱的贪着才是烦恼;跟人相处不好,被人打骂了,也特难受。其实“被骂”是一种烦恼吗?他要是大声骂别人,好像也没啥感觉,但要是骂我了,马上火冒三丈。可见,引起烦恼的不是那个“骂”,而是“我”,是对“一个有名声、有尊严的自我”的执着。所以说,烦恼其实跟外物没有太大关系,外境只是条件,烦恼的根源是执着。

欲修观,先持戒

这么一说,好像道理大家都明白了,但是真遇上事儿,还是会起烦恼。那是不是光听道理完全没用呢?也不能这么说,我们来听经闻法,可以说是学习文字般若,下一步就是观照般若,最后证得实相般若。观照般若就是我们修行的过程,比如你听到别人骂你的时候,或者因为其他事情起烦恼的时候,自己能去观照烦恼从哪里来,观照自己的起心动念,这个就是观照般若起作用。但是通常我们是做不到对境起观的,那么如何去修习“观”呢?

要修观,首先要内心清澈,我们是用心光来观照世界;如果我们内心妄念纷飞,很混乱,像一潭浑浊的水那样,根本就看不清里面有什么东西。那怎么让内心清澈呢?就是要持戒,持戒就是让我们不要去造作恶业,不要去搅混水。如果你很任性,到处搅乱自己的心,那是修不了观的。只有你的业力清净一些,你的心才有力量,才能去观照。

“业”是什么呢?业是种子,它有生长的力量。一般不信因果的人,他时常造恶业,很多种子就野蛮生长,最后种子长大、开花结果,就会遭受恶报。

所以修行人要功夫得力,都需要先忏悔业障,要受持戒律。比如说我受持了“不杀生戒”,我识田之中大部分杀业的种子就暂停生长了,不会来影响我的修行;受持其他的戒,也是同样的道理。你不受戒,很多念头和行为就会不注意,无意中就造了恶业,只能感叹“我控制不住我自己啊!”但如果你受了戒,一旦出现将要犯戒的时候,心里面立刻就会提起正念,这个事情不能做!

可能有些人觉得,我平时也没有做什么坏事,并没有造多大的恶业,怎么还是心静不下来呢?我问你,打了个蚊子,你会心不安吗?你会去忏悔吗?如果你说,打个蚊子而已,完全不影响我的心——那是因为你的心已经太浑浊了,加一滴墨汁根本看不出来区别。所以我们提倡大家持戒,就是要谨慎地防护自己的行为,尤其是自己的心念。你没有起恶念,也没有做恶行,那就能安心的修观。

如何保持专注力?

是不是内心清澈了,就能看清烦恼的本质呢?还不够。内心清澈是一个基础,你还需要足够持久的观照,就是要保持专注力。当我们持久地专注于某一个所缘的对境,比如说我们的呼吸,或者说佛号,因缘到了,你就看到实相了。

可能有一些居士已经体验过参禅,或者进行过四念处的某种修行,但是通常我们的观照都是很短时间的,没有多久就坚持不下去了,要么妄念纷飞,要么打瞌睡,还有用力过猛胸口闷的。那怎么才能持久专注呢?

各位看我手中拿了个杯子,如果我很用力地抓住它,没有多久我的手就会累,最后这个手没劲儿了,杯子就会掉下去;如果我很轻微地抓起来,一不小心这个杯子马上就滑落。如果我用力合适,只是轻轻拿在手里,可能拿一整天我也不会觉得累。

同样的道理,我们的心去抓住佛号或者其他的所缘境,也要用力恰当。比如念佛号,只要把心轻轻的落在佛号上,就可以了。大家要听清楚,是“落在”佛号上,不要很用力,也不要落在其他东西上面,就这样很轻松、很欢喜地念佛,专注在佛号上面就可以了。

那如果我们一开始就专注不起来怎么办?还没有开始专注起来,我已经妄念纷飞了。这个时候应该要放松我们的身体,不要太紧绷,你就感受自己的身体,告诉自己:我现在放松头皮,放松面部,放松脖子——从头到脚每一个地方你慢慢放松下去,放松完了,心也平静下来了,这样就可以开始念佛,或者做其他的修行。

最后,我们要知道佛教的生命观,是落在实践中的,不只是一种观念、看法。只有为了解脱所有烦恼、为了救度一切众生,而时刻精进地去修行,才没有浪费生命,才能体现生命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