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提咒念诵网
准提咒念诵网
放下就是快乐 在闹市中修行 色难 人间佛教的人情味 孝的故事
主页/ 布衣百姓/ 文章正文

佛教:若遇到境况不佳或疾病缠身,该怎么办?《菁华录》130、131

导读:佛教:若遇到境况不佳或疾病缠身,该怎么办?《菁华录》130、131《印光大师文钞菁华录》(印光大师著/曾琦云 译注)白话译文:第三章 净...
佛教:若遇到境况不佳或疾病缠身,该怎么办?《菁华录》130、131

《印光大师文钞菁华录》

(印光大师著/曾琦云 译注)

白话译文:

第三章 净土修持方法

四、论存心立品

130、如果遇到境况不佳时,要做退一步想。想一想世上比我好的固然很多,可不如我的也有不少。只要不饥不寒,何必羡慕大富大贵。乐天知命,随遇而安。这样能转烦恼成菩提,难道不能转忧苦作安乐吗

如果疾病缠身,应当痛念身体是痛苦的根本,由此生出厌离娑婆世界之心,用力修净业,誓愿求往生。诸佛以苦为师,以致成就佛道,我们要以病为药,速求出离六道轮回。

须知具足烦恼的凡夫,如果没有贫穷疾病等苦,将会天天奔驰于声色名利等场合,不会停止。谁肯在春风得意,声名显赫的时候,会去想未来衰落的事情呢?

《孟子》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由此可知,天要成就人就多以逆境来锻炼他,可人只愿意承受天的顺境。

孟子所说的“大任”,是世间的爵位,尚且需要如此忧劳,才可不负天心,何况我们是地上的凡夫,径直要上承法王觉道,下化法界有情,倘若不稍借贫病的挫折,那么凡夫惑业就会一天天旺盛,净业难成,本心迷惑,永堕恶道,尽未来际,求出无期了。

古德说的“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正是这个意思。只可志心念佛以消旧业,千万不可起烦躁心,怨天尤人,说因果虚幻,佛法不灵。

131、小人之所以敢假装做善事而实际上却做恶事,是因为自以为别人不知道。他哪里知道,只有世间的凡夫才不知实相。如果是得道的圣人,则清清楚楚全部知道。还有天地鬼神,虽未得道,但因为他们有他心通,所以也清清楚楚全部知道,更何况声闻,缘觉,菩萨,诸佛,有他心通和慧眼,圆见三世,如放在手掌之中呢?

所以想要没有人知道,除非自己也不知道。自己若知道,则天地鬼神,佛菩萨等,无不全知全见。如果懂得了这个道理,那么,即使在暗室屋漏之中,也不敢松懈散漫;在人不知道的地方,也不敢萌发恶念了。(念始萌乎隐微,罪福判若天渊。见文钞正编复高邵麟书四。)因为天地鬼神诸佛菩萨共知,所以,即使是不知惭愧的人,想到这里也会惭愧得无地自容了,更何况是真修实践的君子呢?

所以要使自己少有过失,就必须先从恐惧鬼神诸佛等全部知道我所做的一切开始。(《文昌帝君阴骘文》)说:“见先哲于羹墙,慎独知于衾影。”这还是就世间情见而浅显说的。

实际上我们的心与十方法界一体吻合,只是由于我迷惑的缘故,所知就仅局限在自己一身了。那些十方法界的圣人,彻底证得了自心本来具有的法界藏心,对法界中一切有情众生的举心动念,无不亲知亲见。

为什么呢?因为众生与佛同具真如自性,在这点上自己和他人并没有两样。人若懂得了这个道理,自然能够战战兢兢,时刻保持警惕,主敬存诚。刚开始时则努力消除妄念,时间一久则无妄念可得了。(恶念愿属妄念,若不觉照,便成实恶,如果能觉照,则妄念灭而真心现。)